全国统一24小时服务热线:18363696663

青州洗砂设备【砂石分离机|沙石分离机|洗沙设备|洗砂设备】
当前位置:首页 >青州洗砂设备 > 详细信息 > 正文

详细信息

权威人士对中国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

近日,《人民日报》可谓用心良苦,以问答形式,宣示政策倾向。报道的神秘性和特殊性,更使得其具有解读价值。该权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,对宏观决策具有影响力,这篇报道实际是在向外界传达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。


新闻报道一般至少包含三个要素,即什么时间,在哪里,发生了什么。这是一篇头版头条文章,是当天最重要报道,但被采访的权威人士未具名,新闻要素明显不全,在如此重要位置出现这种情况,显然不是编辑部犯了低级错误,而是不便透露人物身份,这凸显报道的神秘性和特殊性,更使得报道具有解读价值。从中国政治逻辑看,该权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,对宏观决策具有影响力,这篇报道实际是在向外界传达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。


一问:经济增速回落,中国经济还有希望吗?


【速读】


◎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,但这是一个让人“不难受”的速度,既有“面子”又有“里子”。


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,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******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,经济韧性大,制度优越性明显。只要把握好,就出不了大问题。



问:年初以来,我国经济增速出现进一步回落。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“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”。对当前的增长速度究竟应当怎么看?


权威人士: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。今年以来,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,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,创新宏观调控方式,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、调结构、惠民生,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。总的看,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,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,仍处合理区间。


以一季度为例,虽然增速有所回落,但这是一个让人“不难受”的速度,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既有“面子”又有“里子”。从主要经济指标看,一季度GDP增长7%,合乎预期,在全球范围是很快的,而且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,我们的增量也较大;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,就业形势平稳;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8.1%,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。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,一些新增长点破茧而出。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,社会大局稳定。


尤其要看到,在增速放缓的同时,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,结构调整稳步推进,转型升级势头良好,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。产业结构方面,服务业跑出了“加速度”,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。需求结构方面,投资增速虽有放缓,但消费增长比较稳健。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,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里人,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缩小。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.6%。一些新主体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产品、新动力在加快孕育。


问:对于目前的增长态势,社会反应总体上还比较从容,但也存在一些担忧和疑虑。如何判断中国经济前景?


权威人士:分析经济形势,要用历史的眼光,坚持短、中、长期结合,才能得出正确结论。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,往往会感觉很大,把它放远些看,就会显得很小。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,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,需要认真对待,但从更长周期看,它们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,但并未出现断崖式的急速下滑,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经济波动幅度也比现在大。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,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******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,经济韧性大,制度优越性明显。只要把握好,就出不了大问题。


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,“有活干,有钱挣”,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,这是中国经济发展******的底气。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,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,一方面坚定信心,顶住压力,一方面积极应对,抢抓机遇,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。




二问:中国经济为何出现“几家欢乐几家愁”?


【速读】


◎“几家欢乐几家愁”,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。


◎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、螺旋式上升,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,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,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,结果事与愿违。


问:今年经济运行的另一个显着特征是走势分化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?


权威人士:当前确实存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,可谓“几家欢乐几家愁”。为何会这样?因为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,国内又进入“三期叠加”阶段,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,调整必然带来分化。


从区域看,东部地区调结构动手较早,开始企稳向好,有的甚至较为乐观,对在新常态下爬坡过坎信心更足了;而部分地区,包括一些能源资源大省、前些年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地区,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。有的也知道要转方式,不转不行了,但还要一个过程。从产业看,产能过剩行业和“两高一资”行业用电、生产、投资、效益等指标下降,而高技术产业、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相对强劲。从企业看,一些技术含量低、产品缺特色、调整不及时的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,有的已停产半停产;而善于捕捉市场机会,重视满足个性化需求、有品牌价值、搞技术创新的企业,日子比较好过。


走势分化,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。综合看,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、注重调整结构、需求分析、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,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,发展势头都不错;反之,压力都比较大。


问:目前,去库存、去产能、去杠杆的进程在继续,其间也伴随着痛苦,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?


权威人士: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,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,需求结构、生产结构、企业组织结构、产品结构、商业模式等目前都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,产业重组加快。同时,部分领域、产业和地区经济风险有所加大。必须看到,结构调整是一个需要不断往前推的过程,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,这一关我们不得不闯过去。结构调整等不得、熬不得,也等不来、熬不起,只能主动调、主动转。早调早转就主动,晚调晚转必然被动。这么多年来,我国经济就是在一次次闯关夺隘中发展壮大的,一年有一年的问题,不可能都一马平川、一帆风顺。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、螺旋式上升,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,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,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,结果事与愿违。



三问:外需低迷,中国经济未来靠什么拉动?


【速读】


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其必然性,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,但也不必惊慌失措。


◎投资本身要有可持续性,解决好投什么、钱从哪里来的问题。消费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,有针对性地挖掘潜力,使消费者敢花钱、愿花钱。


◎走出困境,化危为机,归根到底靠创新,靠转方式调结构。


问: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备受关注,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,有的问题还在发酵。您认为该如何应对?


权威人士: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,要看到其必然性。这里面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、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因素,也有外部需求收缩、内部“三期叠加”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;有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,也有一些主观因素。从现状看,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,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,拿出给力的措施。


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,但也不必惊慌失措。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,稳字当头,并注重“三个结合”:


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。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子行不通了,继续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投资、增加未来调整压力的增长也要不得,近期采取的稳增长政策要有利于长期发展政策目标,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,避免引发更多矛盾,调结构、促升级的政策也要有利于短期增长,二者应当结合起来。不能为了眼前刺激增长就不顾结构、质量和效益了,对调结构有好处的促发展措施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。


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。发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标要求,也要通过改革举措来落实,改革举措要以发展为导向,多出台一些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。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台,有一些改革措施从长远讲是好的,但当前可能会加重企业负担或者产生一些负面影响,需要慎重权衡。


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,宏观政策既要考虑国内因素,也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。


问: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,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重量级“马车”,能否在这方面释放更多动力?


权威人士: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,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,解决好投什么、钱从哪里来的问题。首先是方向,必须选对项目,力求有市场,有长期回报,把好钢用在刀刃上,投入到符合发展方向的地方。其次是资金来源,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,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。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,海量资金无处可去,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;可另一方面,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。所以,财税、金融、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,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,挖掘民间资金潜力,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。


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。适当调工资、增收入、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,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,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。在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,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镇,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,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。数千万贫困人口消费倾向最高,加强精准扶贫,增加他们的收入,可以转化为新的消费热点。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,应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,使消费者敢花钱、愿花钱。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可观的,一个黄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销售纪录,关键是我们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,有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。现在,个性化、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,对质量好、服务好的消费品和服务性产品需求很旺,如果能有效激活,会形成巨大的增长动力,留住宝贵的消费资源。


问:除了适度扩大需求,缓解下行压力的根本之策是什么?


权威人士: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看,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。靠熬是熬不过去的,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。走出困境,化危为机,归根到底要靠创新,靠转方式调结构。中央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多项部署,关键是抓好落实,抓紧推进。这要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劲头,有的可能需要两三年,乃至更长的时间,在一定时期内不要说全面收获,可能早期收获都见不到。但是,与其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“没有夕阳产业,只有夕阳技术”。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,现在势头很好,我们要浓墨重彩做好这篇大文章,激发全社会拥抱“创时代”。


四问:经济增速放缓,一些风险开始显现,能管得住吗?


【速读】


◎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,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。


问:随着经济增速放缓,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,呈现高杠杆状态。怎么看待这些风险?在防控风险中需要注意什么?


权威人士:风险防控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防风险就是稳增长。不出风险,经济就能保持稳定增长。


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,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,借债还钱,天经地义。我国广义信贷和GDP之比是176%,比2008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。从结构看,这几年债务增长最快的是非金融类企业,其债务余额已占到GDP的125%,在世界上处于高水平。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产能过剩行业、房地产行业、部分国有企业,要高度关注这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情况。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的大背景下,如果一些地区出现连续性下滑,也可能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。


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,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,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,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、区域性风险的底线。中央已经对化解产能过剩做出全面部署,要继续稳步有序推进这项工作,有些不得不破产的企业应依法、规范、有序处置。化解产能过剩不能冒进求成,但也不能裹足不前,应当区别对待,积极稳妥。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,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,既关系到启动需求,又关系到化解风险。要抓住市场调整的有利时机,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势,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。从微观看,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,打破刚性兑付,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。



五问: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,为何不能“强刺激”?


◎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,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,使包袱越背越重。


◎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,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。要坚持“三个不变”。


问:对于当前经济形势,也不乏认为要进行“强刺激”的声音。宏观调控应当如何着力?


权威人士: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,现实中的经济现象、经济矛盾、经济特点,比我们已知的要复杂得多,宏观调控也需要适时转变思路、不断创新方式。总体上还是稳字当头,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,坚持宏观政策要稳、微观政策要活、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,同时注重统筹协调、均衡搭配。


把握好分寸,是宏观调控的关键,既不过头,也避免不及。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:一是用多大力度,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。宏观政策要有一定力度,达到稳增长的效果,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。但是,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,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,使包袱越背越重,结构调整步履维艰。我们不是不要GDP,而是要有质量、有效益的GDP,这是“发展是硬道理”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。


因此,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,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、防风险、化解过剩产能、治理生态环境、努力改善民生,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。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。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,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,加大降税清费力度。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面上升,财政政策要把为企业减负担、降成本作为政策重点,谨防出现经济放缓、企业利润减少但税负增加的“逆周期”现象。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,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,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。现在价格总水平涨幅较低,常规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所加大,但也不能放水漫灌,而要注意“度”,注重精准滴灌,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,又防止增加宏观经济的总负债率和杠杆率,在稳增长和降杠杆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
问:稳定的经济离不开稳定的预期。请问在稳定社会预期方面,还需要做些什么?


权威人士:受复杂局面和多种因素影响,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,稳定预期至关重要。市场预期与经济发展可以彼此促进、良性循环。预期稳,信心增,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,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,进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。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。应当看到,党和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,对企业家的支持是一贯的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,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,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。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,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,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。


延伸阅读:被忽视的人民日报头条:权威人士释放八大信号


五问五答,传递了重要信号,将影响市场和私人决策。

信号一,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落,中央有定力。


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,但权威人士认为,符合预期,既有“面子”,也有“里子”,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改善,即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加速增长,需求结构方面消费相对稳健,收入增长方面农村增长快于城市。


这样的变化可以看做是结构调整出现了正面成果,也可以说是另一面成绩不佳的表现。不过从长周期角度看,这样的变化是积极的,应该得到肯定。


权威人士强调,经济并未出现断崖式急速下滑,基本面是好的。强调中国有世界最高居民储蓄率,这在暗示,一旦需要,中央政府可以启动刺激政策,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。


信号二,调结构要主动,谁不主动谁吃亏。


经济增长出现分化,地区之间有差异,产业之间有差别,企业之间有分化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结构调整是否存在主动性。权威人士称,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,等不得、熬不得,也等不来、熬不起。这种说法是在传递中央要求,即地方政府要主动调整结构,不能为了几个点的经济增速而纠缠于老产业老产品。谁能主动调整,中央就会支持谁。当然,政策如何支持调结构,仍然需要具体化。除了政绩考核不应有GDP增速外,还要对地方结构调整予以财政和金融的实际支持。


信号三,投资仍是主力军,消费要有新政策。


权威人士强调,稳增长要“三结合”,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,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,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。这种表达就是,判断中国经济走势要放在国际经济框架内,要看到中国经济调整是全球再平衡的一个过程,因而宏观决策既要考虑短期反周期,更要顾及长期调结构。而稳增长不能影响改革,改革应该为增长创造制度条件。


这样的决策思路决定了,短期反周期措施仍是要靠投资,只不过现在更强调钱从哪里来,投到那里去,要注重投资效率。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不小,从宏观调控看,政府投资仍是主要手段,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。


但中央认识到消费对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,因而为刺激消费,就要增加居民收入,改善社保制度,让居民敢消费。可以判断,未来政府将通过国有资产变现来改变社保困境,并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居民消费。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居民社会服务均等化水平,包括减少医疗支出,改变中小学入学办法等,让居民减少储蓄,增加即期消费。


中央政府意识到居民到境外消费产生的负面效应,因而很可能近期在国内增加“免税区”,增加进口商品供给,通过降低关税或免税,“形成巨大的增长动力,留住宝贵的消费资源”。这样做的办法实际可以起到经济和政治一箭双雕效果。经济上,扩大居民在国内消费。政治上,缓解香港矛盾。


信号四,牛市是长期需要。


“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,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。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,海量资金无处可去,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;可另一方面,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。所以,财税、金融、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,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,挖掘民间资金潜力,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”。


权威人士的这个说法很明确,一方面居民需要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,另一方面要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。要达到这个目的,最直接方法就是增加直接融资。要打通投融资渠道,让海量储蓄转化为投资,只能通过资本市场实现。让居民储蓄直接进入包括股票一级市场、股票二级市场和债券市场,才能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同时,让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。因此,维持一个健康的牛市,应该是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,非权宜之计。


中央还希望实现稳增长和降杠杆的双效果。要达到双击,办法还是增加直接融资。增加直接融资,降低信贷比例,即可一举两得。可以认为,目前管理层对股市融资杠杆的降温并不是要打压股市,而是希望避免泡沫快速膨胀快速破裂。如果政策调控得当,这轮牛市至少应该维持三年时间。


信号五,防风险是一盘棋,打破刚性兑付,杀鸡给猴看。


此前笔者判断,政府为达到防风险目的,可能避免出现局部支付危机,维持刚性兑付局面。但权威人士认为,“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,打破刚性兑付,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”。这意味着政府可能有选择的打破刚性兑付局面,在不产生系统性风险前提下,杀鸡给猴看。一方面让老债务人积极去库存,积极去产能。另一方面让市场树立契约概念,抑制融资冲动。


信号六,房地产还是不好卖。


权威人士说,“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,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,既关系到启动需求,又关系到化解风险”。


这表明政府对房地产认识非常客观,房地产应该尽快去库存。政策方面会刺激住房需求,但开发商更应该降价销售。降价销售才可以尽快去库存,才能既可以启动消费,也可以避免支付危机。实际上,只有房地产调整到位,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才能减缓。只有房价调整到位,才能真正启动住房需求,才能启动新一轮住房投资。权威人士的说法进一步验证了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的判断。


信号七,宏观调控要玩平衡。


“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:一是用多大力度,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”。这是在强调,宏观调控要玩好平衡,要用巧劲。所谓巧劲就是一要力度合适,二要效果明显。


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更加积极,但积极的表现点不一样。


财政政策除了增加支出,更会积极减税,特别是避免向企业征收“过头税”。如果要做到两头平衡,也并不容易。政府一方面缺钱,另一方面还要减税,左右为难。不过正如权威人士所言,中国有制度优势,因此很可能通过政策性银行来提供投资性贷款,变相实现财政货币化。


货币政策仍然会继续宽松,降息降准还是一个都不能少。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显着,市场存在资金外流可能性,为避免外汇占款下降,央行一定会通过多次降准来对冲基础货币供给不足。这样做也是一箭双雕,既可补充流动性,也可以稳定股市,从而对热钱增加吸引力,避免大规模资金外流发生。


信号八,政策不会变,鼓励发财致富。


“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,稳定预期至关重要”。要稳定预期,就要有政策宣示,要保持政治稳定,社会和谐,不能偏左,也不能偏右。因此中央政策是“党和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,对企业家的支持是一贯的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,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,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。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,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,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”。


这是对民营企业家喊话,也是对外资喊话,告诉他们,反腐不是反对私有产权,反垄断不是打击外资。

  上一页:青州洗砂设备厂研制开发最新洗砂设备       下一页:高效洗砂设备成我厂发展重点

 暂无链接!